第135章:初次交锋(1/2)
郑隆冷笑回应:“哼,好大的威风!我乃燕国使臣,即便赵国朝廷亦不敢轻易言杀,金州之地,竟敢如此嚣张?今日,郑某算是见识到了!”
朱顺面不改色,缓缓道:“郑大人误会了,金州岂敢凌驾于朝廷之上?我们只是不愿见燕国在赵国境内肆意妄为罢了。若大人不信,大可一试,但请记住,一旦事态失控,燕国必能明辨是非,不会因此事而轻易动怒。”
郑隆闻言,胸中怒火中烧,对方的话语虽委婉,但其中蕴含的威胁之意却显而易见:即便有所行动,燕国亦不会因此与金州乃至赵国交恶。这无异于告诉他,金州有恃无恐,不惧燕国的报复。
身为燕国外使,郑隆心中怒火中烧,却又不得不强忍,只因他深知燕国当前的困境——拳头不硬,声音自然微弱。在国际舞台上,实力才是硬道理,口舌之争不过是徒劳。今日之辱,让他深刻体会到“弱国无外交”的残酷现实,即便是赵国境内的一方诸侯,也敢如此轻视燕国,对他这位使臣毫无敬意,这无疑是莫大的耻辱。
他心中暗自叹息,燕国虽不弱,但内乱频发,如同一盘散沙,难以凝聚成强大的力量。遥想当年殷王在时,燕国何等强盛,赵国亦需低头。而今,燕皇的眼中,似乎更将兄弟视为大敌,而非外患,这让他等臣子心中五味杂陈,却又无从置喙。
最终,郑隆在众人注视下,不得不将遍体鳞伤的圆方带出。这一刻,他仿佛是在向现实低头,向金州的强势妥协。
朱顺见状,轻声向陈傅升确认:“是他吗?”得到肯定答复后,两人目光交汇,无需多言,一切尽在不言中。
圆方再见陈傅升,激动之情溢于言表,泪水在眼眶打转。他深知,自己能够脱险,全靠陈傅升的不离不弃与果断营救。这一刻,所有的疑虑都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对陈傅升无尽的感激与信任。他踉跄着走到陈傅升面前,深情地唤了一声:“傅爷!”
陈傅升仔细查看圆方的伤势,关切地问道:“伤得如何?”圆方强忍疼痛,笑道:“皮肉之伤,不碍事。”对他而言,能够活着便是最大的幸运。
此时,郑隆收起怒容,换上一副笑脸,对朱顺拱手道:“朱管家,今日之事纯属误会,还望多多包涵。”他试图探知对方的态度,以决定是否继续留在金州。
朱顺亦拱手回礼,语气平和:“郑大人言之有理,确是误会一场。既然事情已了,老奴尚有公务在身,便不打扰了。”
对于郑隆而言,只要核心目标安然无恙地被救出,便足以令他宽慰。他不愿因小事而引发金州、赵国朝廷与燕国之间的无谓纷争,大局为重,现实所迫,使他不得不展现出一种拿得起放得下、不拘小节的姿态。“朱管家慢走,恕不远送!”他语气中带着一丝释然,向朱顺道别。
“郑大人留步!”朱顺亦回应以礼貌,随后一挥手,包围的人马迅速有序地撤离,他则带着自己的人马转身离去。
在这一刹那,陈傅升与郑隆的目光再次交汇,两者皆显平静,却暗藏锋芒,彼此间的不善情绪不言而喻。首次交锋,双方各有得失,却也都未能占得绝对上风,局势暂时处于一种微妙的平衡之中。
随着燕国使臣院落周围人马的撤散,陈傅升搀扶着步履蹒跚、满身伤痕的圆方走出,这一幕在各国使节眼中分外显眼,也勾起了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众人纷纷向身旁的随从打听这二人的身份,但得到的却是统一的摇头和不解。
这更添了几分神秘与紧张的氛围,各国使节开始猜测,究竟是何方神圣能让朱顺亲自带队前来围困燕国使臣的住所?同时,他们也极度关注郑隆与金州之间发生的冲突缘由及可能带来的后果,担忧这是否会升级为两国之间的更大争端,乃至影响到整个天下的格局变动。
毕竟,自武朝崩溃以来,天下分崩离析,数百诸侯各自为政,历经数年的纷争与融合,方形成了今日的七国鼎立之势。而近期秦国被瓜分的惨痛记忆犹在,让众使臣对任何可能引发动荡的风吹草动都保持着高度的警惕与关注。
抱歉,章节内容加载错误,未能成功加载章节内容或刷新页面。
Sorry, there was an error loading the chapter content. We were unable to successfully load the chapter or refresh the page.
抱歉,章節內容載入錯誤,未能成功載入章節內容或重新整理頁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